《社会性动物》 

以前看过一个电视里的实验,主角参加一个实验,主持人在箱子里放了一些东西,每个人轮流去摸一下猜是什么东西,主角去猜的时候,主持人换了一个东西。后来所有人说出的东西和主角猜到的东西不一致的时候,她选择了和大家一样。

还有这样一个笑话,有人在街上看到一个长长的队伍,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排队,于是也跟着排队,到最后才知道是厕所。

这些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,一些共同点就是社会影响。那为什么会这样呢?人往往有“事后诸葛亮”的毛病,常说的一句话就是“我在之前就知道是为什么”。这是一种事后聪明偏差,人们总会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。但实际上,一些观点被证实完全是错误的或不完全正确。

-

01

-

“仍然是最好的……是一部杰作”(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)

《社会性动物》是“美国社会心理学的《圣经》”(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s的评价),“仍然是最好的……是一部杰作”(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)。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,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,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。

作者阿伦森(Elliot Aronson)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,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, 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:杰出研究奖(1999年)、杰出教学奖(1980)和杰出著作奖(1975)。另外,在他许多的荣誉中, 有因为在改善团体间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Gordon Allport 奖,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卓越研究成果获得Donald Cambell 奖。

-

02

-

1、人类是认知吝啬者,在做出决定时会忽略一些信息或者过分利用一些信息。

2、所有的判断都是相对的,我们对特定人或事的思考取决于其周围的背景。

3、我们如何解释社会事件,往往取决于我们当前所考虑的事情,以及我们理解事物时所采用的信念和范畴。

4、证实偏差: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对最初的印象或看法加以印证。

5、自我中心思维:大多数人倾向于更多的将自己视为事件的中心,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。

人们对那些关乎自身的信息描述具有更好的记忆。

6、自利偏差: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性格归因,而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情境归因的倾向。一般认为我们采用这种归因,是为了保护和维持我们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。

7、事后聪明偏差: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,我们便会更倾向于认为,事前我们已对此进行过预测。

8、为努力进行辩护:如果一个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者目的,有过某种困难或者痛苦的经历,那么这个目标或者目的便会更具有吸引力。

-

03

-

9、为残忍辩护: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人,所以假如我的行为导致了你的痛苦,我就必须要让自己相信你是个卑鄙小人。换句话说,因为像我这样好的人不可能没事找事地去伤害一个无辜的人,所以如果我伤害了你一定是因为你做了什么龌龊的事情。

10、当一些不幸降临到我们头上时,我们倾向于从环境方面进行归因;但当我们看到同样的不幸降临到他人头上时,我们倾向于从那个人个性中某些固有的弱点进行归因。

11、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几乎会接受任何食物,而一个营养充足的人却会比较挑剔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